“市场的监管周期” | 资瑞兴2024年5月投资月报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6-12
市场洞察
国内市场在强势上攻3个月后,5月份没能实现大家期望的红五月,全部冲高回落。几乎所有宽基指数下跌,大市值的上证50和沪深300等的跌幅较小,不到1个点,偏成长的创业板、科创板尤其是北证等均跌超过2.5%以上,难得的是香港市场的恒生指数和恒生国企倒是逆势上涨近2%。板块方面,一高一低的煤炭和房地产指数均上涨6%以上,TMT又是重灾区,通信、传媒和计算机每个都跌超过6%,电子稍好,跌1.25%,香港市场则是由能源、工业和电讯业板块推动,均涨6%以上,抵消了必选、可选消费以及医药行业超过3%以上的下跌,带动了整体市场的上涨。
北上的外资延续前几个月的流入态势,但节奏和额度上放缓,而南下进入香港的资金则继续汹涌,开始深刻改变香港股票市场的生态。五月出人意料的社融进入负数的数据,上一次是近20年前,让人们忧虑整体经济何时见底,而另一方面国债利率不断新低,居然促使央妈不断出来提示风险,又让人们产生资产荒的恐惧。
资瑞兴本月表现
资瑞兴投资旗下的基金产品在5月取得正收益,幅度较小,跑赢基准。本月我们兑现一部分前期持仓的收益,也有一部分资产取得不错收益。但某只个股遭到监管措施,尽管后来卖出,还是给组合收益造成影响。在投资组合的管理中,我们一直非常关注组合中个股的合规风险,从简单处理的一个角度就是持有的个股市值都在100亿以上,但仍然踏雷,也就是说新的监管层上任后一系列的措施变化可能会有更严峻的情况出现。
市场的监管周期
新的证监会主席在今年2月上任,是第十届证监会主席,也是首位出身来自股票市场行业内部的证监会主席。随后发布的大家俗称的新的“国九条”支持证券市场发展的文件,是2004年和2014年出台的第三个版本,都是纲领性的文件。
一方面,每届证监会主席都对应不同的监管思路,后面也对应更高层对证券市场的定位和期望。
1990年代初,证券市场是在小平同志“可以试,试不好可以关掉”的指示下诞生的。尤其是股票市场开始的关键定位在于为国有企业融资疏困,上市家数是有指标,分配给各个省市和部委,对应了地区和行业的分摊,计划特色相当浓厚,包括后来519行情也是基于帮助国企大量下岗脱困而发动。
从1992年到2002年有三位证监会主席,刘鸿儒、周道炯和周小川,整个市场总体处于蛮荒时代。市场波动非常大,牛熊转换也较快,坐庄等现象层出不穷。上证指数从不到百点上涨到1500点,后来又回到325点,形成了最大的牛市和熊市,也包括震惊中外327国债事件等等。大家的感受上说股票就像一张纸,全靠资金和各种概念加持。
进入新世纪,2002-2011年的尚福林时代,是中国证券市场迅速规范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买卖方机构如券商和基金逐渐壮大,引入基本面投资,包括2004年第一次“国九条“,2005年完成股权分置改革,香港市场内地企业的崛起等等,使尚福林号称“十全武功”,也帮助中国经济完成重化工业化的起飞。
2011年开始,从郭树清上任后到肖钢、刘士余、易会满以及现在的吴清,则对应证券市场周期性的政策变化。如郭树清时代着重处理查产能过剩和革除市场顽疾,股票市场被鼓励投资于大企业,肖钢时代发布第二个“国九条”往金融自由化发展带动大牛市,大量社会资金入市,市场大小风格全面泡沫化后来形成股灾,而刘士余时代则是供给侧改革和引入外资,市场龙头化形成所谓“核心资产”,易会满时代又加大自由化力度,推出股票注册制以及大量衍生品,雪球、量化等产品壮大。现在的吴清时代再次正本清源,推出第三次“国九条”,更多照顾投资者的利益和长远健康发展。
但另一方面,从投资角度,在每届证监会主席任上,投资于时代的变迁仍然是不变的方向,90年代尽管炒作盛行,但轻工业如家电纺织基建等行业公司还是在发展壮大,2001年加入世贸后,房地产、基建、金融等公司长成巨无霸,带动煤炭有色建材等公司成长,2011年后尽管监管周期变化较大,但符合科技和消费升级的行业方向仍然出现了不少大公司。
展望新证监会主席未来任期的证券市场,我们相信市场会进一步规范发展,平衡和照顾多方参与者的利益,对违法违规者高压打击,有利于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发展壮大,也让证券市场更有效帮助中国经济完成转型,对真正的基本面投资者,价值投资者是大利好。